欢迎访问广州新华学院人工智能与数据科学系网站!

当前位置: 首页   >   系概况   >   专业介绍   >   正文

人工智能专业创新卓越班介绍


作者:    信息来源:    发布时间: 2025-06-30

1.专业定位

本专业定位立足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数字经济发展高地的战略需求,依托学校所建设的华为ICT产业学院平台,以华为领先的人工智能全栈技术(昇腾算力、MindSpore框架、AI云服务等)和课程体系为基石,深度融合华为HCIA(认证初级工程师)、HCIP(认证高级工程师)认证标准,通过深度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聚焦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大模型等核心领域,培养掌握坚实理论基础、精通业界主流工具、具备华为生态认证资质的应用型、创新型AI精英人才;目标是为大湾区的智能制造、智慧医疗、智慧城市、金融科技等重点产业及华为生态链企业直接输送能设计、开发、部署AI解决方案的高质量毕业生,实现卓越就业。

2.培养目标

本专业坚持学校办学方向,立足广东,面向全国,服务粤港澳大湾区,依托华为ICT产业学院平台及相应技术生态,以数学理论和计算机科学为基础,以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为主导,着力于培养具有科学人文精神、人工智能思维、人工智能领域工程技术知识及系统开发管理工作能力、华为全栈AI技术,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及AI卓越工程师。

预期学生毕业 5 年后,应能够达到以下目标:

目标 1:毕业生能够综合应用人工智能及华为AI技术栈所需的多学科综合知识,通过完成难度和综合程度递增的阶段性综合实践项目,具备解决相关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并具有创新能力;

目标 2:毕业生掌握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能够从事人工智能相关领域的算法开发、系统集成、产品应用、运营运维等岗位工作,具备突出的华为生态企业就业竞争力;

目标 3:有良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和工程职业道德,能够成为单位的业务骨干,有获得华为认证工程师资质的能力;

目标 4:能够具有学习、沟通与表达、跨文化合作与交流能力,在信息与人工智能技术行业不同职能团队中发挥特定作用,并具备承担领导角色的能力。

目标 5:能应对社会科技发展的挑战,掌握新技术、新方法、新理论,能够应用新技术服务国家与社会,并具备继续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

3.培养规格

3.1.学制与授予学位

学制4年。按要求完成学业并符合学位授予条件者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3.2.知识、能力与素质要求

结合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毕业生应达到如下知识、能力与素质要求:

(一)本专业培养的人才以德育为先,同时应具备如下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

1.德育要求

(1)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能够自觉地健全法治意识、诚信意识,倡导集体主义与团队拼搏的精神,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

(3)具有较强的责任感使命感,爱国奉献、求真务实、自强不息、奋发向上、勇于探索。

2.知识要求

(1)具有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优良的人文、工学和社会科学基础,以及华为AI全栈技术所需的工程数学基础;

(2)系统掌握人工智能工程专业领域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了解本学科发展动态和趋势、熟悉相近学科和交叉学科的相关知识,熟悉华为AI技术生态;

(3)了解人工智能设计与开发领域的重要法律、法规、标准和原则;

3.能力要求

(1)能够应用所学到的基础理论知识与方法,以及华为MindSpore/ModelArts等AI工具,解决人工智能应用场景中的复杂工程问题;

(2)能够在其专业领域中具有很好的中英文沟通、表达与写作能力;

(3)能够设计、操作、运行各种相关专业实验,具备在昇腾算力平台上设计、开发、调试AI模型的能力,并且具有对实验结果进行科学分析的能力;

(4)掌握本专业必需的数学基础、计算与设计、机器学习基本算法、文献检索与分析等基本技能,并精通华为认证(HCIA/HCIP-AI)要求的学习算法、数据处理及平台开发技能;

(5)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有不断学习和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

4.素质要求

(1)能够坚持健康第一,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

(2)能够弘扬中华美育精神,提高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陶冶高尚情操,塑造美好心灵,增强文化自信。

(3)能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增强对劳动人民的感情,报效国家,奉献社会。

(4)能够就人工智能及华为技术生态项目开发领域的专业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并具备服务全球ICT产业的国际视野,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

(二)本专业对学生的毕业要求具体内容如下:

毕业要求 1(工程知识):具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掌握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基础性课程的基本理论和应用方法,能够将数学、自然科学和专业知识用于解决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及大模型等应用领域中复杂工程问题。

毕业要求 2(问题分析):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人工智能领域相关的基本原理,识别、表达、并通过文献研究分析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及大模型等应用领域中的技术问题,以获得有效的结论。

毕业要求 3(设计/开发解决方案):能够基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设计人工智能领域中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及大模型等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设计满足特定需求且符合华为AI技术标准的的系统、模型或流程,并能够在设计环节中体现工程意识,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

毕业要求 4(研究):了解人工智能领域的前沿发展与行业趋势,能够基于科学原理并采用科学方法对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及大模型等复杂工程问题进行研究,包括设计实验、调试、分析与解释数据、并通过信息综合和数据可视化技术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毕业要求 5(使用现代工具):能够针对人工智能领域中分析、处理及应用等问题,开发、选择与使用恰当的技术、资源、工程技术开发工具,并能熟练使用华为AI开发工具,对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及大模型技术应用中问题进行预测与模拟,并能够理解其局限性。

毕业要求 6(工程与社会):能够基于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及大模型相关工程背景知识进行合理分析,评价工程实践中分析、处理与解决问题的方案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毕业要求 7(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能够理解和评价针对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及大模型领域中专业工程实践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毕业要求 8(职业规范):具有人工智能行业中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能够在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及大模型技术实践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责任。

毕业要求 9(个人和团队):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承担个体、团队成员以及负责人的角色。

毕业要求 10(沟通):能够就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及大模型领域中的复杂工程问题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包括撰写报告和设计文稿、陈述发言、清晰表达或回应指令;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

毕业要求 11(项目管理):理解并掌握人工智能及数据工程管理原理与经济决策方法,并能在多学科环境中应用。

毕业要求 12(终身学习):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4.课程体系

4.1.课程结构

毕业总学分166学分,其中理论教学107.8学分,实验教学58.2学分,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18.5学分。实验实践教学占总学分35.06%。

4.2.核心课程

人工智能导论、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程序设计基础、数据结构、算法分析与设计、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机器学习与华为ModelArts实践、深度学习与华为MindSpore实践、计算机图形学、计算机视觉(华为版)、华为计算机视觉综合实训、自然语言处理(华为版)、大模型基础(华为版)、提示词工程与智能体开发、大模型应用开发、华为Atlas AI开发初级实践、华为Atlas AI开发高级实践、大数据技术及应用。

4.3.实践教学环节

4.3.1.军事技能训练

军事技能训练坚持按纲施训、依法治训原则,积极创造条件开展仿真训练和模拟训练。训练时间为 2 周。

4.3.2.社会实践调查

为促进我校大学生早期接触社会实践,在实践中接受教育、增长才干,培养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促进大学生全面成长,为将来毕业后融入社会作好充分准备,大学生社会实践调查总体安排在1-5学期的第二十周进行。

4.3.3.“创新、创业、创意”课程模块

主要包括学生选修创新训练课程、参加学术讲座、参加各类学科竞赛(特别是华为ICT大赛)等,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及团队精神。

4.3.4.主要实验课程

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本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包括专业基础课程实验及专业课程实验、创业创新训练、生产实习、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等。

实验课程主要计算机程序设计实验、数据结构与算法实验、计算机网络实验、操作系统实验、机器学习实验(基于华为ModelArts)、深度学习实验(基于华为MindSpore)、AI应用开发实验(基于华为Atlas平台环境)等;创业创新训练课程主要有人工智能创新设计与实践、智能大数据综合实训、计算机视觉综合实训(基于华为实战案例)、自然语言处理实训(基于华为实战案例)以及工程创新实践训练等;第七学期有八周分散的生产实习,安排学生到研究所、公司、工厂等单位(主要是华为技术生态企业),直接参加生产劳动或科学研究工作;第八学期安排学生进行十周的毕业论文(设计),使学生掌握查阅文件资料、拟定课题方案,进行科学实验、整理分析数据、撰写论文等科学研究工作的初步训练。



 

 Copyright© 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广州新华学院  人工智能与数据科学系版权所有